互聯網起源于ARPANET,其所遵循的TCP/IP協議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被研究并投入使用,并得到迅速推廣。國際標準Os的參考模型于1983年推出。因此,基于TCP/IP的Internet有其獨特的網絡架構,并沒有嚴格按照Os的參考模型來劃分網絡層次。
互聯網網絡架構應該有多少層?有的教材把:分為4層,即應用層、傳輸層、網絡層和網絡接入層,有的教材把它分為5層,即應用層、傳輸層、網絡層、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。不管是4層網絡結構還是5層網站設計結構,實際上TCP/IP協議只是對Internet上的3層應用給出了文字描述,而網絡層以下的內容TCP/IP 中沒有給出具體的說明或定義。因此,本章將重點介紹4層結構的TCP/IP上層3協議及相關技術的內容。 Internet四層網絡體系結構與OSI參考模型的對應關系如圖4-1所示。 Internet網絡架構各層的功能簡單介紹如下。1.應用層(Application Layer)
在Internet網絡體系結構中,應用層集成了OSI應用層、表示層和會話層的功能,即傳輸層以上的任何數據處理都屬于應用層。這一層的所有功能都體現在各種應用中,屬于數據處理過程。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數據處理過程和不同的通信協議。
應用層基于不同的應用,常用協議如下。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) 文件傳輸協議FTP(File Transfer Protocol) 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(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) 郵局協議POP3(Post Office Protocol 3) 遠程登錄協議Telnet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(簡單網絡管理協議)
應用層的協議明確告訴我們要做什么,可以獲取哪些共享資源,可以獲取什么樣的服務。在這一層,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各種應用協議,比如通過IE瀏覽器瀏覽各種站點的Web資源,使用的協議是HTTP;各站點用于下載各種應用軟件或工具的協議為FTP;書面電子信件采用SMTP等協議發送。2.傳輸層(Transport Layer)
Internet網絡架構的傳輸層對應OSI的傳輸層。該層的作用主要是為計算機之間的通信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,屬于數據傳輸過程。如圖4-2所示,端到端數據傳輸是指主機1上的應用進程與主機2上的應用進程之間的數據通信。 傳輸層主要有兩種通信方式,即, 兩種通信協議。面向連接的、可靠的傳輸控制協議TCP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) 無連接的、不可靠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(User Datagram Protocol)3.網絡層(Network Layer)
Internet的網絡層主要提供網絡間的數據通信,負責主機與主機之間的數據傳輸,如圖4-2所示,即主機1與主機2之間的通信。提供服務的主要協議在網絡層如下。互聯網協議IP(Internet Protocol),提供無連接和不可靠的服務,互聯網控制消息協議ICMP(互聯網控制消息協議),地址解析協議ARP(地址解析協議),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(互聯網組管理協議)。反向地址解析協議RARP(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)。4.網絡訪問層(Network Access Layer)
對應于ISO網絡架構,網絡接入層又可以細分為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。但是,TCP/IP協議族并沒有在網絡接入層重新定義新的標準,而是有效合理地利用了局域網原有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標準。
我們專注高端建站,小程序開發、軟件系統定制開發、BUG修復、物聯網開發、各類API接口對接開發等。十余年開發經驗,每一個項目承諾做到滿意為止,多一次對比,一定讓您多一份收獲!